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综合预估,2024年3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82万辆,同比增长33%,环比增长84%。新能源车的热门,是中国汽车的成功,但也掩盖不了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缺乏爆款。比如,比亚迪王朝网3月热销144388辆,同比增长25.5%,海洋网3月销售142324辆,加上比亚迪其他子品牌,继续以超30万的月销量居于榜首。居于其后的是特斯拉,接近9万台,而这个数字还仅是国内的,且基本是靠两款车达到的销量。相比特斯拉,其他企业的新能源车型多到销售员都背不下来。这意味着,国内车企自诩的颠覆者和网红品,依然是同一量级的肉搏。绝对的、压倒性的独一无二的爆款并未出现。相比于难以检验的安全性能,车企更愿意在冰箱屏幕大沙发上研究和创新。
第二个问题是,舆论造车。热了好多个月的小米新车终于开卖,热销的真实数据比如交付量是多少,至少要一个月才能看出来。至于用户的口碑和反馈,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被集体思潮推上位的产品,也要经历被公众翻转的必然阶段。SU7不是免费送的礼品,而是个人得花20多万才能买的产品。公众就该用放大镜看待企业的一切纰漏,这是市场的天然权利,何况人命关天。如果真的担心舆论,该忧的不是对车的挑剔,而是舆论对模仿抄袭的质疑。“平替”都是说给欲望大而预算不大的人听的。如果越来越多企业都用低价而不是用高质去平替,市场只会不断下沉,消费者的选择只能是没选择。
第三个问题是,合资不振。乘联会的数据显示,排合资企业第一的新能源车销量也不过万,连零跑都不如。这里有自主品牌乘新能源之风快速成长的原因,也是和本土企业无限接地气带来的。如今还是有合资企业想教育消费者,想守住价格标杆,想灌输价值观,也是时候放弃了。合资品牌强调的质量可靠与服务稳定,在电动车时代都是地板要求了。对消费者来说,更希望车企能够真的研究用户的痛点,多布置充电桩,而不是创造需求来制造差异化。比如自动打开车门、车灯有好玩变化、模拟发动机声浪、车机可以点外卖、一边开车一边K歌和开会之类。
新能源车的竞争是智能化的竞争,更是人性化的竞争,不符合人性习惯的创新,都是无效的自娱自乐。很多新车发布的时候,用更多的配置面对更不常见的场景,让消费者复杂操作才能形成肌肉记忆。没有多少车企敢用减法,比如把五块屏幕重新变成一块,因为减法必会被质疑减配。新能源车的安全性,让位给了更大的电池组。想让消费者在下一轮竞争中选自己,最好还是先弄清自己是让用户信赖还是让用户心累。
文、图|记者 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