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国企业里的新加坡人
来源:E网赢 日期:2017/10/21 13:50:46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那些中国企业里的新加坡人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中旬的一个早上,在印度首都德里市中心的一家餐厅,我和几位蚂蚁金服的员工在那闲聊。他们都是被派到合作伙伴Paytm的“理工男”。
过了大概半小时,我察觉到其中一位的普通话口音有些特殊,问他来自何方。果然,他说自己是新加坡人。他之前在Paypal新加坡公司,一年前被蚂蚁金服挖过来。
他不是我遇到的第一位在中国企业工作的新加坡华裔。后来,我盘点在印度遇到的新加坡华裔,发现这个群体规模还不小。不仅阿里喜欢他们,小米总部有新加坡员工,在班加罗尔,我也遇到过新加坡华裔,他们是小米印度公司直接找过来的。
为什么这些在海外经营的中国公司青睐新加坡华裔?
印度经济的优异表现,正吸引一波波的中国淘金者。对中国人来说,除了对印度糟糕的交通设施很头疼,找到好用的人才也是一大难题。
这方面,华为可谓是中国企业的典范。1999年,华为在班加罗尔成立海外研发中心。十几年后,华为在印度的员工已达3000人,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研发中心。而且,其本地员工达98%。
华为走出去的时间早,国际化经验丰富,所以,把大部分中国企业远远的甩在身后。大部分最近出海的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在海外人才招聘和管理上,仍然是新手。
我在班加罗尔接触到的中国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尤其是中上层,多数还希望找中国人,英语好,了解印度本地市场,但这样的人才非常缺乏。因为在印度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少。
4月14日,中国驻印大使馆公使刘劲松在新德里发表演讲称,“印度朋友常讲印度对华贸易赤字,实际上双方还有一些赤字。”比如,中国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都有数万、数十万留学生,而在印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不足3000,在华印度留学生则有近3万。
刘公使认为,“ 交流的赤字,更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想办法去解决,否则,它会演变并加剧信任赤字。”
班加罗尔的一位华人朋友告诉我,2008年,他去海得拉巴大学留学时,中国留学生有两百多名。而如今,中国的学弟学妹只有三十多人。
在印度,中国留学生大幅减少,一方面,中国企业很难找到熟悉中印两国国情的中国人;另一方面,留下来的中国留学生,奇货可居。我这位朋友,不到三十岁,已在一家知名中国建筑公司印度分公司出任总裁助理。
如果把这个话题放大,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吸纳到合适的人才?
3月中旬,我在和蚂蚁金服的一位负责海外业务的高管探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因为他在海外工作多年,也在国有银行工作过,见解非常深刻。“我们中国大量的企业面临国际化,不光是大企业,小企业也在做国际生意,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大量的企业都寻找外向的商业机会,他需要大量的商务人才,不光是技术人才来做这个国际化,完全聘老外,如果他们不懂中国文化,或者他们不会讲中文的话其实是不行的。”他说。
而显然,小米在这方面吃过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雷军就总结过小米全球化的教训。
“全球化急不得,一着急里面就全都是坑,所以需要有10年、20年的长期打算,一个市场一个市场做。”雷军说,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做全球化市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要组建队伍了解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包括政策环境、竞争环节,如果没有两三年的时间,进入一个国家迅速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小米和蚂蚁招聘新加坡华裔人才,显然有备而来。
上述蚂蚁金服高管还分享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会经历的三个人才阶段。
第一个阶段,用自己的内部干部外派完成国际化,适合企业启动阶段。他认为,“只有我自己的人派到海外去我才放心,在海外招的人怎么放心,只有我自己的人派到海外去,他对总部的理解,政策的从上往下传递才是顺畅的”。
第二阶段是启用有海外经验的华人。“最理想的是,这个华人在总部工作过,也在海外工作过,或者说,基本都在海外工作的,因为语言上、文化上有传承,他能够更好的跟中国的本部进行衔接。”
第三个阶段是聘用外国人。“但是聘用外国人的前提是该企业总部已经国际化了,比如说其工作语言已经英语化了,才能聘用国外的人,否则,指望这些外国人来学中文那是不可行的。”
他还认为,蚂蚁金服正处在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的转变过程。“我们如果想跑步进入第三阶段的话一定要踩坑的,我们一定要交学费的。”
因此,2015年,蚂蚁金服在新加坡设立办公室,专门招聘新加坡的华裔。英语是新加坡人的官方语言,同时不少新加坡华裔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而且,新加坡全球企业扎堆,他们的背景受到蚂蚁金服和小米的青睐。
新加坡的华裔人才,正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带路人。
(作者是资深媒体人、专注于印度科技行业的观察者)(编辑 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