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都是秒回。”6月24日,在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7(第十七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上,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回忆了与马化腾的争执细节。
6月19日,朱啸虎与马化腾在朋友圈“公开互怼”,这对于一向心直口快的朱啸虎来说倒不是新鲜事,但对于低调内敛的马化腾来说却是极为少见的事。
朱啸虎在现场说,“Pony(马化腾) 是非常接地气的,我们在争论时,基本是‘秒回’,这说明了他对产品的细节非常关心和了解,腾讯这么大的企业,他(能这样做)非常了不起。”
众所周知,腾讯投资了摩拜,并对摩拜的支持力度很大,让摩拜单车入驻微信钱包“九宫格”,深度接触微信超过9亿的月活跃用户。2016年10月,腾讯领投摩拜单车;今年6月16日,腾讯再次领投摩拜新一轮超6亿美元融资。
马化腾对ofo的非智能锁非常不认同,将其比作“便宜的、性价比高的功能机”,并称在智能化的浪潮下必然不堪一击,不能对抗摩拜的“智能机”。为此朱啸虎回复称数据说明一切,约定一年以后看成果。
“ofo和摩拜,谁学习谁还不一定呢”
近日,有媒体报道,ofo小黄车宣布与中国电信和华为共同研发的NB-IoT“物联网智能锁”开始正式应用到ofo小黄车上。随即,网络上也出现了“ofo学习摩拜”的声音。
在今天的未来之星年会上,摩拜的投资方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陈伟豪认为,摩拜和ofo最终会走向赢者通吃的局面,过去半年内,两家打了平手,但从盈利的角度来说,摩拜的模式目前来说比较好。而陈伟豪认为ofo有在向摩拜的模式发展,暗指了ofo在学习摩拜。
陈伟豪说,“半年前我们就说过,现在就只剩下我们两家了,就是ofo和我们摩拜。这个市场上我们最后会走到赢者通吃的局面,这个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局面了。这两家从资本上和团队上做的都不错,这么短期内全国,我觉得过去6—9个月大家都打了平手。从业务模式上,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觉得我们摩拜的模式至少目前来看从一个真真正正的盈利角度来说,我们摩拜的模式到目前比较好。因为通过智能锁通过GPS、比较坚固的车身,这样的话我们的车真真正正收到我们想收到的钱成为真正盈利的商业模式,我们也关注到ofo也在往这个方向去发展,我相信大家因为有资本那么大的推动,有这么好的管理层,又有这么多出力献策的股东在一起,最后我相信肯定会殊途同归,究竟是谁厉害?我们6个月以后再见。”
而关于ofo是否在学习摩拜,朱啸虎的回应是:“理性的人肯定会不断地学习,谁学习谁还不一定呢。”
“ofo和摩拜的合并将是水到渠成的”
ofo和摩拜两家未来是否会合并,是目前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朱啸虎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朱啸虎日前给媒体的回答是,合并不是投资人今年关注的焦点,焦点是先清场。在今天的未来之星年会上,朱啸虎仍然表示,目前来说两家没有这种可能,原因是双方那个投资人的认知差距比较大。
同时,朱啸虎也表示,合并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比如大家都说三八线要合并,但是你只有你打到三六线,三七线,才有可能谈三八线的问题。
关于摩拜新一轮6亿融资, 朱啸虎表示,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尤其是互联网经济,如果要想靠融资,扼杀的不一定是谁。就像滴滴和快的,当初也想靠融资扼杀对手,但发现不可能后,合并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也有人认为,目前摩拜与ofo的竞争,其实是腾讯与阿里的竞争,对此,朱啸虎表示,这其实是两家企业CEO之间的竞争,我们作为投资方,主要是方向和人才储备上下工夫。我们当时投滴滴也是这样。
关于朱啸虎的投资逻辑,《中国企业家》杂志2017年第12期刊载了朱啸虎的口述《基本的商业模式必须能赚钱》,以下为全文:
资本加速了行业的发展,个别项目会急速聚合巨大的资本,资本的力量比以前大很多。当年,我们认为京东是很烧钱的模式,可是回头来看,京东上市前也只融资12亿美金,而滴滴已经融了150亿美金,美团融了70亿美金,而且还都在继续融资。
和当年的滴滴相比,ofo的模式管理上更复杂,从供应链、维护到调度等等。在资本的洪流下,很多运营效率的优势会被掩盖,表现的并不明显。虽然共享单车市场短期内还看不到结果,但是时间久了差距还是会被拉开。我的看法很简单,互联网是拼体力的活,年轻人有优势。
目前,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远超我的想象,现在市场上的车依然不够用,运营效率还需要更大的提升。前几天麦肯锡公布的数据,预计中国整个单车每天的骑行量是3.5亿次,目前是5000万次。
风口,最终还是用户需求。共享单车发展了两年时间,现在每天完成5000万单。这是资本催起来的吗?不可能。北京的大风、雾霾、沙尘暴天气都有人骑单车,说明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一年多以前,我投ofo的时候并不知道它能做多大。当时投资ofo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戴威很稳,另一个是当时ofo的模式已经在学校被证明过,单靠学校市场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就具备了上市的可能性。现在来看,ofo可以做成一家百亿美金规模的公司,但是最终能做多大我并不知道,就像四年前没人能猜到,滴滴今天的估值能做到500亿美金。
互联网行业的窗口期只有半年,共享单车行业后面进场的玩家已经没什么机会了。接下来,小的共享单车企业会越来越艰难,因为资本只关注行业前两名,尤其是当规模差距已经拉得非常大的时候。
但是,总有投资人怕错过风口,想投进去赌第三、四名能不能被收购。但是,当主流基金已经基本进场,收购第三、四名已经改变不了竞争格局,就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目前在共享单车领域,我关注的点是用户量、订单量、成长空间、运营效率和成本,最终肯定是看能不能赚到钱。靠租金赚钱是最基本的商业模式,现在小广告已经被贴在了自行车上,由此可见市场是最灵敏的。未来,广告也可能是一种盈利模式,但是目前阶段还不急。
经常有人问,ofo和摩拜两家未来会不会合并?合并不是投资人今年关注的焦点,焦点是先清场。
对于政府来说,车辆的摆放问题是他们时下最关心的问题,技术层面的电子围栏和人为的线下运营需要同时进行。总体来看,政府层面对共享单车是鼓励的,环保出行确实解决了一些污染问题。从相关数据来看,中石油在核心城市的加油量同比下降了5%,这是很厉害的。而且中国汽车销量下降了4%,这是和共享单车有一定关联的。
最近,市场上又出现了共享电单车,我并不看好。原因是速度快,太危险;成本很高,充电麻烦。
和投资ofo的逻辑相似,在去年11月份,我们投资了共享充电宝项目小电科技。区别于其他家的机柜模式(单台机柜放置数十台充电宝),小电科技选择的是桌面型单台充电宝模式,我们觉得,比机柜模式对用户的影响力和感触更强。现在的机柜模式是可抽取的,未来小电也可能会做。
去年年底,创始人唐永波主动找上门谈融资。之前,他做过淘点点,后来创业做了“空格”。但是,那个方向很难做,不是刚需也不是高频,他做“空格”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聊,他坚持了半年最终还是放弃了。之后就想到了共享充电宝的项目,来找我聊。当时小电科技已经在北京几个餐厅、台球厅试验过,每天都会有人用。
我对唐永波这个人很认可,小电的项目也确实切中痛点,即使手机有30%的电,我依然会焦虑。我们只谈了半个小时,就敲定了投资。
我们选择项目的原则是,基本的商业模式必须能赚钱。小电科技的商业模式是,充电一小时收一块钱,铺一个点大概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可以收回成本。
有人会质疑,共享充电宝技术门槛不高,可复制性强,很难建立护城河优势。这个逻辑和共享单车是一样的,自行车的成本也不高,要的就是规模。在共享的轻模式下,通过快速铺量增加密度,触达更多使用场景,做到随时随地可以给手机充电。
再过6~12个月,当铺设达到一定规模和量级,共享充电宝这个市场就基本稳定了。从资本层面来讲,主流基金都已进场站队,新的玩家已经很难了。虽然这个行业一下子进入了诸多竞争者,但是这个市场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创业者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圈地圈投资人,然后铺量,这个和共享单车也很像。
这几年,美国市场并没有出现什么热点,反而中国市场的商业模式创新表现更好。背后的原因是,中国的用户群大,智能手机普及率也很高。相对来说,中国的城市化很密集,但是美国不行。现在,美国市场也出现了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美国创业者面对的最大挑战在于,自行车和充电宝的生产厂商都在中国,而且国外的移动支付不如中国,想要复制是很难的。
在“共享”的号召下,最近有很多创业者来找我聊。比如共享雨伞,我不看好的原因是这个项目太依赖地铁口这个场景。对场景的过分依赖,会滋生出很多问题。
痛点足够痛,场景足够宽,是我的投资逻辑。两年前,我投资的共享衣服平台衣二三,现在发展很快。这个业务是刚需,因为消费者对衣服的需求,有时候和工资收入不成正比;也是高频,衣服需要每天更换。
我投资衣二三的时间比投资ofo还要早半年,但是平台购买衣服需要时间,而且衣服的成本要高于自行车。我预计,共享衣服的风口会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出现。它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用户支付月费和购买衣服的费用。衣服的价格会根据新旧程度和供需调整,背后的算法很科学。
除此之外,我在去年年底投资了一个叫荔枝微课的项目,目前已经完成B轮融资。商业模式是老师在微信上建群直播上课,是C2C的模式。
在内容创业这个方向上,我认为PGC很难做,更看好UGC的平台型公司。比如抖音上的UGC内容就做得很酷。其实三四年前,中国市场就出现过类似的产品,但是没做起来。这个和用户群的年龄段很有关系,更符合现在95后的品位和需求。